●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三下乡赶上地震 救灾服务义不容辞!”:“勤学修德 明辨笃实”系列之二十八 |
发布日期:[2014/8/29] 共阅[ 3045 ]次 |
“三下乡赶上地震 救援服务义不容辞!”
——研究生毕节三下乡团队成立心理救援队帮扶鲁甸灾区
“哥哥,我们这块地震了,好多亲戚在临近的震区,我们好害怕……”8月4日上午,西南大学——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原毕节学院)联合三下乡“永结童心·圆梦行动”团队发起人段永杰(研究生赴贵州顶岗支教成员)接到这样的电话。打来电话的小朋友叫王聪,贵州省赫章县海雀村小学5年级学生。海雀村是“永结童心·圆梦行动”团队暑期三下乡支教驻地,该村紧邻“8.03”鲁甸地震震区,王聪是团队结对帮扶对象。20天的山村支教,已经使队员和山里娃有了很深的感情。 “电话就是‘命令’,灾区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接到电话后,段永杰通过团队QQ群通报了这个情况,一时间,群里热血沸腾。此时,大部分队员“三下乡”任务完成后已经返家休息,得知这个情况,大家纷纷表示要求回灾区志愿救援的想法。段永杰给大家买完保险,决定先一个人奔赴灾区查看情况,看当地实际需要再有针对性带队员开展工作。 段永杰在灾区了解到很多家庭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严重,孩子们精神伤害很大,急需心理辅导。针对这一情况,团队志愿者迅速赶赴受灾最严重的龙头山镇龙泉村。在灾区集合后,团队分为两个小分队:一支帮助开展伤员搜援,一支开展儿童心理辅导。 村民杨开勇家两个女儿、两个孙子在地震中遭遇不幸。队员们先是和云南第十四集团军地震救援队一起搜救人员、财物。由于房屋坍塌严重,大型挖掘机因道路受阻不能第一时间到位,大家用榔头、铁锨一次次寻觅着希望。手掌上磨了泡、流了血,全身上下像淋了雨,但这些已然无暇顾及。两个多小时后,我们找到了不愿意看到但又必须面对的遗体。在队员的搀扶下,杨开勇老人泣不成声,老人一时间难以接受,茶饭不思。队员张帅自告奋勇对杨大爷专人专护,心理疏导。在大家帮扶下,杨大爷化悲痛为力量,主动投身到救援第一线。 小学二年级的周宁,在地震中父母不幸遇难,家中只剩下70多岁的奶奶。天真的脸上总是带着忧伤,脾气暴躁不安。队员们避开这个话题,耐心地辅导他水彩画,通过绘画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所思所想。周宁的画里,一幢幢漂亮的房子、一张张父母亲人慈爱的脸、一群群可爱的玩伴……小小的心灵承受了无尽的痛苦和思念。队员们给他讲张海迪的故事、抗震小英雄林浩的故事,帮助他一步步从悲伤中走出来,三天后,小周宁已经和震区的孩子们一起嬉戏打闹,并加入大人们行列,给救灾一线的解放军叔叔送水喝。 尹佳芬阿姨地震中丈夫罹难,但她一时顾不上那么多,因为他们家一大一小两个煤气罐被倒塌的墙体埋在瓦砾中,救灾一线人来人往,随时可能有不测发生。得知这一状况,永结童心团队男队员迅速集结,加入武警一线救援团队。一块块石头、一片片砖瓦、一根根钢筋,大伙小心翼翼地手工挪动着。磨破了手套、擦破了手掌,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每个人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一个多小时后,大家用手硬是把两个煤气罐扒了出来,这一刻,队员们和现场武警官兵喜极而泣。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队员们活跃在灾后救援第一线,活跃在为灾区儿童搭建的心理援助中心,活跃在后勤保障物资运送一线。“永结童心·圆梦行动”团队队员们是在结束了赫章县海雀村,七星关区塘坊村、桥头边村、五里坪村、红堰村等山区农村的支教活动后,拖着疲惫的身体自愿赶赴灾区的。目前,随着震区灾情稳定,灾后重建工作启动,团队所有成员已平安返校。 据悉,“永结童心·圆梦行动”暑期三下乡团队为我校研究生工作部重点支持的10支团队之一,团队同时得到了我校对口支援办、新闻传媒学院及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团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团队致力于改善山区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关爱山区儿童的身心健康。目前,该团队已经救助帮扶104名山区失亲儿童。此外,该团队还积极开展环保宣传,参加“绿色新生力”全国大学生环保项目大赛,目前其综合成绩排名已跃居第一位。 (研究生工作部 对口支援办 供稿 编辑 郑劲松)
|
校园风光 更多
-
校园风光
-
课题内外
-
讲座论坛
-
企业内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