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成人学历中心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教育部网站“一线采风”报道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工作

发布日期:[2014/10/1]    共阅[ 4013 ]次
9月29日,教育部网站“一线采风”分别对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做了报道,这是教育部“一线采风”首次一天同时报道学校的两个单项工作。报道分别以“西南大学以‘五个一’为抓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西南大学引导研究生‘筑梦基层’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充分体现了教育部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肯定。

        附报道全文:
             西南大学以“五个一”为抓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西南大学以“五个一”为抓手,加强教师队伍内涵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涌现出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大批先进典范。
  抓住一个重点:青年教师培养。一是提升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实施“政治理论素养提升计划”,建立“青年教师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把党支部建到实验室、科研团队,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二是提升青年教师综合素质。每年资助青年教师国内访学及国外研修,提供实践技能提升机会;搭建校内平台,支持教师提高外语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三是解决青年教师实际问题。实施绩效改革,加大资助,提高待遇,并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健全青年教师心理问题预警、干预机制。
  强化一个核心:师德师风建设。一是健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师德师风考评档案,实施师德师风动态管理,坚持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二是营造崇尚“高尚师德”氛围。以“教学育人楷模专题学习”、“学习教学名师,树立高尚师德”为载体,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营造 “尊师重教”浓郁氛围。三是树立教师良好职业形象。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系列活动”“良师益友”评选等主题活动,践行教书育人良好形象。
  突出一个关键:高端人才引进。一是用待遇、诚意吸引人才。设立人才引进和师资培养专项经费,已引进多名国家“千人计划”“外专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为师资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二是用平台、事业感召人才。依托国家和地方人才计划项目,联合重庆市政府共建高水平科研创新创业平台,汇聚更多英才俊杰来校工作。三是用制度、感情服务人才。创新引才评价模式,建立了人才评价快速反应机制,畅通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导师资格确认特别评聘办法,为人才来校工作和生活提供多方面的帮助。
  打好一个基础:发展平台构筑。一是打造学科发展平台。学校重点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完善学术评价组织,探索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人才培养和管理运行机制,激发学科团队的创新能力。二是搭建科学研究平台。实施“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建立科研传帮带机制。三是丰富学习交流平台。设立西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学术交流含弘大讲堂,设立青年教师高峰学术论坛等,开展教师之间、学校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深化一个保障:健全规章制度。一是目标明确、规划指引。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目标,构建三大工程,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资素质优良、人才突显的教师队伍。二是绩效改革,分配激励。出台绩效考核、绩效津贴分配和收入分配制度,通过工作绩效考核和分配激励调动队伍积极性。三是分类评价、质量导向。职务评审以学科设置条件,突出分类引导;试行以“高水平创造性成果”破格评审正高级职务,明确学术质量评价导向;公开答辩、全校公示。

              西南大学引导研究生“筑梦基层”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西南大学将研究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作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环节,以“学行天下 筑梦基层”为主题,引导研究生在基层实践中筑牢人生梦想、加强道德修养、促进知行合一,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新实践途径,构建全方位的研究生实践育人新格局。一是构建了以基层挂职锻炼、假期社会实践、农业科技服务、山区义务支教、定点对口支援、团队柔性进企业等兼顾专业、时间灵活、内容充实的多样化实践体系;二是与地方政府组织部、团市委等部门联合建立研究生实践育人共同体。三是划拨专项科研经费,设立《研究生实践育人创新途径和模式推广》研究生质量工程项目,组织数十名专家学者和参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一线管理者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
  注重价值引导,鼓励研究生在实践与服务中筑梦基层。一是引导研究生主动到艰苦地区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目前,学校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90%以上重点建在川、贵、云、桂的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二是引导研究生将社会实践与服务民生相结合。通过“三扶一支”等形式,一人入驻一企、一人联系一村,点对点地开展科技服务活动,为地方基层发展“把脉”、“开方”,为当地百姓“办实事、解难事”。三是引导研究生将社会实践与创新意识培养相结合。研究生通过深入的社会观察、社会调查和志愿服务,利用专业优势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近年来已形成《广西东兴红木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各类高质量调研报告1200余份,发表各类相关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句町:古壮国文韵——广西西林人类学考察》等著作10余部。
  优化实践管理,营造研究生投身社会实践的浓厚氛围。一是将社会实践作为研究生评优评奖和综合考核的重要指标。学校实施研究生奖助体系综合改革,将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情况作为研究生每年参评学业奖学金的基本条件,申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者则必须有不低于10天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经历。二是将社会实践实行项目化运作,规范管理形式。学校每年定期向全校发布校级研究生社会实践项目,由研究生个人或集体自主申报,通过项目竞标者签订《西南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协议书》,将获得学校经费资助、项目培训等重点扶持。三是加强研究生社会实践优秀事迹和人物的表彰宣传。学校每年通过大学生荣誉周和五月文化节等活动,利用校园网、官方微信平台、微博客平台等新兴媒体集中对人物事迹进行宣传奖励,一些研究生也成为广大研究生眼中的“志愿服务楷模”、“社会实践能手”。

小编  西南大学渝中区教学部

打印此页】 【返回】【顶部】【关闭

校园风光 更多

  • 校园风光

  • 课题内外

  • 讲座论坛

  • 企业内训

电话:023-63606811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两路口 17782330072(微信同号)

关于我们 | 证书制度 | 国家法规 | 申报条件 | 收费标准 | 证书样本 | 英才招聘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重庆华创联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 重庆成人学历提升教育 渝ICP备13001428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1189号